鈦白粉的表面處理技術有哪些?
鈦白粉的表面處理技術是提升其應用性能(如分散性、耐候性、相容性)的關鍵環節,尤其在涂料、塑料等領域。以下是常見的表面處理技術及優化方法:
一、鈦白粉表面處理技術分類
1. 無機表面處理
通過包覆無機氧化物層,改善耐候性、化學穩定性和分散性。
- 常用包覆物質:
- 二氧化硅(SiO?):增強耐候性,減少光催化活性(屏蔽紫外線)。
- 氧化鋁(Al?O?):提高分散性,中和表面酸性,減少團聚。
- 氧化鋯(ZrO?):提升耐高溫性和耐化學腐蝕性。
- 工藝方法:
- 濕法沉淀:在鈦白粉漿料中加入可溶性鹽(如硫酸鋁),調節pH形成氫氧化物沉淀,經煅燒轉化為氧化物。
- 干法處理:通過氣相沉積(如CVD)在顆粒表面形成均勻涂層。
2. 有機表面處理
通過有機改性劑吸附或反應,提升與有機基體(如樹脂、塑料)的相容性。
- 常用有機劑:
- 硅烷偶聯劑(如KH-550、KH-570):通過硅羥基與TiO?表面結合,另一端有機鏈與樹脂鍵合。
- 脂肪酸(如硬脂酸):疏水化處理,減少顆粒間吸附。
- 多元醇/聚醚:改善潤濕性和分散穩定性。
- 工藝方法:
- 噴霧干燥:將有機劑溶液霧化后與鈦白粉顆粒混合。
- 高速攪拌:在粉體表面均勻吸附有機分子。
3. 復合處理(無機+有機)
先進行無機包覆,再有機改性,綜合提升性能。
示例:
- 涂料用鈦白粉:SiO?/Al?O?無機層 + 硅烷偶聯劑。
- 塑料用鈦白粉:Al?O?/ZrO?無機層 + 硬脂酸。
二、如何提升分散性?
1. 優化表面處理
- 減少表面能:通過有機處理(如硅烷)降低顆粒間范德華力,防止團聚。
- 電荷穩定:調節pH使顆粒表面帶相同電荷(如Zeta電位>±30mV),利用靜電排斥分散。
2. 工藝適配
- 涂料體系:選擇與樹脂極性匹配的有機劑(如水性涂料用聚醚改性)。
- 塑料體系:高溫加工時需耐熱有機劑(如鈦酸酯偶聯劑)。
3. 分散助劑輔助
- 潤濕劑(如BYK-110):降低界面張力,促進粉體潤濕。
- 分散劑(如磷酸酯鹽):吸附在顆粒表面形成空間位阻。
三、如何提升耐候性?
1. 屏蔽紫外線
- 致密無機層:SiO?包覆可反射UV光,減少TiO?光催化活性(避免自由基降解樹脂)。
- 摻雜金屬離子:如Zn2?、Ce3?,捕獲光生電子-空穴對。
2. 減少表面缺陷
- 均勻包覆:避免無機層裂縫(如Al?O?/SiO?雙層包覆比單層更穩定)。
- 鈍化表面活性位點:通過磷酸鹽處理封閉Ti-OH活性基團。
3. 耐候測試驗證
- QUV加速老化:評估涂層黃變、粉化程度。
- 戶外曝曬:真實環境下的長期穩定性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