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捕集技術商業化進程障礙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正面臨著一系列商業化進程中的障礙。全球范圍內,超過75%的CCUS項目集中在歐美,而我國的示范工程規模為國際平均水平的1/8。這一差距不僅反映了技術應用的地域差異,也揭示了我國在該領域商業化推進中所面臨的多重挑戰。
技術上的難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首先,胺法捕集技術雖然是當前應用更多方面的碳捕集方式,但其能耗問題嚴重,捕集過程中需要消耗約30%的發電量,這對能源生產的效率和經濟性產生了巨大壓力。其次,地質封存技術的監測精度仍然不足,無法有效確保長期封存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這兩個因素嚴重制約了CCUS技術的廣泛應用,且提高其效率和降低成本成為了行業發展的緊迫任務。
從政策層面來看,缺乏一個長期有效的碳定價機制是當前CCUS技術商業化的另一個障礙。當前,碳交易市場的價格遠低于歐盟的水平,為其不到四分之一,難以覆蓋捕集和封存的成本。這使得企業在開展CCUS項目時,面臨著巨大的投資壓力和財務風險,進而影響了項目的推進。
要突破這些瓶頸,首先可以通過開發新型低能耗吸附材料,如金屬有機框架(MOFs)材料來減少捕集過程中能耗。這些材料具有較高的選擇性和吸附能力,能夠在降低能耗的同時提高捕集效率。其次,探索CO?制航空燃料的轉化工藝,能夠為二氧化碳的利用開辟新途徑,不僅能緩解碳排放問題,還能為能源產業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除此之外,建立封存場地責任轉移的法律框架,是確保封存場地長期穩定和管理的關鍵,能夠為企業提供法律保障并降低風險。
電力行業有望成為CCUS技術首批規模化應用的領域。隨著煤電行業對減排的壓力不斷增大,預計到2030年,煤電配套CCUS技術的度電成本將增加約0.18元。為了緩解這一增加的成本,綠色金融工具的運用至關重要,這不僅能夠幫助企業對沖投資風險,還能為CCUS項目的融資提供支持。
總的來說,盡管CCUS技術面臨著能耗高、成本高等技術和政策障礙,但隨著技術創新的不斷推進以及政策環境的改善,未來其商業化進程將逐漸加快,為實現全球氣候目標提供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