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工作人員蔣增鋼告訴記者,一直以來,杭州市積極推動節地生態安葬設施建設,推廣各類節地生態葬式葬法。如自1989年起組織集中江葬30次,在臨平區建成我省較大的骨灰存放設施“安賢百年居”,在余杭區打造“是墓不見墓”集旅游和生命紀念于一體的“徑山如意陵園”;在臨安區創新推廣公益性壁葬公墓;在建德市全域推進骨灰堂建設……逐步引導人員“終歸自然”的生命理念。政策引導與觀念轉變之下,選擇節地生態葬的人數在逐年增加。生態節地葬鼓勵人們珍視陽光、空氣和水的價值,彰顯對生命的敬重。閔行草坪葬生態節地葬設計
全國較早推行骨灰還林,政策補貼推動節地生態葬,在節地生態安葬方面,廣州走在全國前列。周韻介紹,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廣州較早在國內開展骨灰撒海、骨灰還林服務。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則在全市推廣骨灰樓(堂),建設農村公益性安放地,目前,全市建有150多處骨灰樓堂(公益性安放地)。廣州大力推廣以骨灰寄存為主,骨灰撒海、還林,花壇葬,草坪葬為輔,“不立碑、不建墳”的新型安葬方式。同時,把綠色生態安葬作為經營性公墓年檢的重要指標,要求廣州每個墓園開辟生態葬區,大力推行墓地小型化、生態化、園林化建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經建成“1+N”的綠色生態安葬服務體系,節地生態安葬率已達到86%。浦東新區立體生態節地葬是什么生態節地葬,讓生命在自然中永恒,與環境和諧共處。
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現象值得關注:一是安葬費用加大。據測算,城市平喪戶購買一座普通的經營性墓穴平均約需0.8萬元(含公墓管理維護費),加上遺體火化及其它支出,辦一次喪事約支出1.3萬元。農村的喪葬支出也呈上升趨勢,平均辦理一次喪事的費用支出約0.8萬元。二是影響了社會風氣。大家在辦理喪事活動中有的相互攀比,花掉了大量錢財;有的借錢風光,冒富給人看;有的在喪葬活動中搞封建迷信活動;還有的個別領導干部因此犯了錯誤。既喊死不起、葬不起,又鋪張浪費講排場是相當一部分人的普遍心理。所以,葬法革新不僅直接影響到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影響到構建和諧社會和兩個文明建設,革新勢在必行。
節地生態安葬,指的是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價值導向,鼓勵和引導人們采用環保綠色安葬方式,比如采用樹葬、海葬、花壇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其實,“節地生態安葬”這個詞早在2016年民政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就有明確闡述,是我國初次明確節地生態安葬的主要內涵。目前,全國絕大多數省份出臺了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具體實施意見,鼓勵以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處置遺體或骨灰,鼓勵為遺體部位捐獻者、保留骨灰者等群體,統一建設祭掃思念場所或網絡平臺,對選擇樹葬、花葬、骨灰深埋等葬式明確獎補辦法。生態節地葬給予逝者一份地下的凈土,與宇宙交相輝映。
未來:做好正面宣傳,持續優化服務。節地生態葬要如何發展得更好?“這個行業比較特殊,宣傳渠道比較少,”孫志兵認為,節地生態葬想要發展得更好,離不開正面引導與宣傳,“好的風氣多了,不好的自然也就會變少。”同時,他還希望相關主管部門能夠加大引導與政策支持。他認為,節地生態葬已經成為大趨勢,從業者應該主動積極配合相關政策,主動升級轉型,“殯葬是剛需,目前有關部門在大力推廣惠民殯葬,作為經營者,也需要提升自身的服務,推進升級轉型?!鄙鷳B葬特點:綠色、環保、節地、人文。虹口塔葬生態節地葬陵園
許多城市開始推出生態公墓,讓生態節地葬成為一種選擇的主流。閔行草坪葬生態節地葬設計
遺體生態葬的提出者集中在中西部經濟相對落后地區,這些地區多處于土葬、火葬并存的狀態,殯葬革新工作還處于艱難的推進中。遺體生態葬在形式上拋開了火葬的社會效益,強調的是通過遺體深埋的生態葬法達到逝者與自然融為一體、奉獻大地的良好愿望。長春市殯葬中心主任劉學敏表示,這幾年來,由于土地資源有限、成本不斷上漲等原因,墓地價格每年按10%的幅度在上漲,所以殯葬部門為百姓提供多種骨灰存放方式,墓地不是骨灰處置的主要方式,倡導人們采取鮮花葬、草坪葬、樹葬、海葬等文明、環保、低碳的方式處理骨灰。長春市連續兩年舉辦骨灰撒海公益海葬活動,活動效果比較好。閔行草坪葬生態節地葬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