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輪驅動:條碼與物聯網賦能智能制造升級路徑
智能制造的升級離不開條碼與物聯網技術的雙輪驅動。條碼作為信息識別的基礎技術,憑借其低成本、易操作、高可靠性等優勢,為信息的準確采集提供了保障;物聯網作為信息傳輸與共享的平臺,打破了信息孤島,實現了信息的實時流通和高效利用。二者相互配合,為智能制造開辟了一條清晰、可行的升級路徑。
在供應鏈管理方面,條碼與物聯網的融合實現了供應鏈的可視化與協同化,極大地提升了供應鏈的響應速度和運營效率。以海爾集團為例,在原材料采購環節,供應商為每一批原材料貼上條碼,通過物聯網技術,海爾可實時掌握原材料的運輸狀態、庫存數量等信息。有一次,海爾的某款冰箱生產線急需一批壓縮機,但供應商反饋運輸車輛在高速公路上遭遇堵車,可能無法按時送達。海爾通過物聯網系統實時跟蹤運輸車輛的位置,及時調整生產計劃,優先生產其他型號的冰箱,避免了因原材料短缺導致的生產線停工。在生產過程中,零部件的條碼信息被實時采集并上傳至物聯網平臺,海爾可根據生產進度合理安排原材料配送。在產品銷售環節,產品的條碼信息被用于物流跟蹤和銷售統計,海爾可及時了解產品的市場需求。應用該技術后,海爾供應鏈周期縮短了 20%,庫存周轉率提高了 30%,有效降低了運營成本,提升了市場競爭力。
在生產資源配置方面,條碼與物聯網的融合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使企業能夠根據市場需求靈活調整生產策略。通過物聯網技術,企業可實時掌握設備的運行狀態、人員的工作情況等信息,根據生產任務合理安排設備和人員。以富士康為例,在訂單高峰期,富士康利用物聯網技術對旗下工廠的設備和人員進行統一調度。通過分析設備的運行信息和人員的技能水平,富士康將訂單合理分配到各個工廠,實現了生產資源的動態調配。在生產某款智能手機時,富士康通過物聯網系統發現某工廠的貼片機運行效率較高,而另一工廠的組裝線人員充足,于是將貼片機工序安排在前者,將組裝工序安排在后者,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產效率,滿足了客戶的交貨需求,提升了企業的生產應變能力。
在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條碼與物聯網的融合實現了產品信息的全程追溯,為企業的質量管控和售后服務提供了有力支持。從產品設計、生產、銷售到售后服務,產品的每一個環節都通過條碼與物聯網進行記錄和管理。以強生公司為例,該公司生產的醫療器械通過條碼與物聯網技術,實現了產品的全生命周期追溯。一旦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強生可快速召回,降低企業的損失,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有一年,強生某批次隱形眼鏡被檢測出存在質量問題,通過條碼追溯系統,強生迅速確定了問題產品的生產批次、銷售區域和客戶的信息,及時召回了問題產品,避免了對消費者造成更大的傷害,維護了企業的良好形象。
此外,條碼與物聯網的融合還促進了智能制造生態系統的構建。通過物聯網平臺,企業可與供應商、合作伙伴實現信息共享與協同創新,共同推動智能制造的發展。以寧德時代與特斯拉的合作為例,雙方通過物聯網平臺實現了信息實時共享。寧德時代根據特斯拉的需求,研發出更適合電動汽車的電池產品,特斯拉則為寧德時代提供了市場反饋和技術建議。雙方共同研發新產品,縮短了產品研發周期,提高了產品質量,推動了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條碼與物聯網的融合,從供應鏈管理、生產資源配置、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多個方面,為智能制造升級提供了清晰的路徑。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二者將推動智能制造向更高水平發展,助力制造業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