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個污水處理小知識!
1、污水
污水是指被使用過的水,其中含有各種污染物,如有機物、無機物、病原體等。污水主要來源于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農業排水。
2、工業廢水
工業廢水指工藝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水和廢液,其中含有隨水流失的工業生產用料、中間產物、副產品以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是造成環境污染,特別是水污染的重要原因,水質成分復雜,性質多變。
3、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一般指的是人類生活中使用的各種廚房用水、洗滌用水和衛生間用水所產生的排放水,多為無毒的無機鹽類,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多,致病細菌多。
4、農業排水
是指農田中過多的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污染較小切能循環使用,一般不做特殊處理。
5、污水處理
污水處理就是采用各種(技術和手段),將污水中所含的污染物質(去除)、(回收)(利用)或將其轉化為無害物質,使水得到凈化。
6、3大污水處理方法
污水處理主要分為(物理)污水處理法、(生物)污水處理法、(化學)污水處理法3種。
7、什么是(物理)污水處理法?
物理處理法是通過物理作用,以分離、回收污水中不溶解的、呈懸浮狀的污染物質的處理方法。
8、什么是(生物)污水處理法?
生物處理是利用微生物來吸咐、分解、氧化污水中的有機物,把不穩定的有機物降解為穩定無害的物質,從而使污水得到凈化的處理方法。
9、什么是(化學)污水處理法?
化學處理法是向污水中投加化學藥劑,利用化學反應來分離回收污水中的污染物,或是其轉化為無害物質的處理方法。
10、常見的污水的(物理)預處理工藝有哪些?
在污水處理過程中,常見的預處理工藝主要有以下幾種:格柵、氣浮池、調節池、二沉池等等。
11、污水處理中格柵作用是?
在污水處理系統或水泵前,必須設置格柵,攔截污水中的懸浮物和大塊固體污染物,以免其對后續處理單元的機泵或工藝管線造成損害。
一般污水處理工藝設置兩道格柵,污水先經粗格柵,再過細格柵。
12、污水處理中氣浮池的作用是?
氣浮池是指一種主要是運用大量微氣泡捕捉吸附細小顆粒膠黏物使之上浮,達到固液分離的效果的池子。
氣浮工藝的工作原理是處理過的部分廢水循環流入溶氣罐,在加壓空氣狀態下,空氣過飽和溶解,然后在氣浮池的入口處與加入絮凝劑的原水混合,由于壓力減小,過飽和的空氣釋放出來,形成了微小氣泡,迅速附著在懸浮物上,將它提升至氣浮池的表面。從而形成了很容易去除的污泥浮層,較重的固體物質沉淀在池底,也被去除。
13、污水處理中調節池的作用是?
調節池是一種用以調節進、出水流量的構筑物。主要起對水量和水質的調節作用,以及對污水pH值、水溫,有預曝氣的調節作用,還可用作事故排水。
14、污水處理中二沉池的作用是?
二沉池也叫二次沉淀池,是活性污泥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是使污泥分離,使混合液澄清、濃縮和回流活性污泥。
15、活性污泥系統
活性污泥系統活性污泥系統是由曝氣池、沉淀池、污泥回流和剩余污泥排除系統所組成的。
16、活性污泥工藝
活性污泥工藝包括A-B工藝、SBR工藝、A2/O工藝、氧化溝工藝等。
17、A-B法工藝
A-B法工藝實際上指的就是吸附(Adsorption)—生物降解(Biodegradation)工藝。
其中,A段中的生物反應器稱為吸附池,發揮細菌對廢水中有機物的吸附功能,然后再進入沉淀池進行泥水分離,部分污泥進行回流,剩余污泥進行排放。
中間沉淀池的出水再進入B段,B段的生物反應池就是常規的曝氣池,發揮活性污泥對廢水中有機物或其他污染物的降解、去除和轉化作用,進入沉淀池進行泥水分離,部分污泥進行回流,剩余污泥進行排放。
18、SBR工藝
SBR是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的簡稱,是一種按間歇曝氣方式來運行的活性污泥污水處理技術。它的主要特征是在運行上的有序和間歇操作,SBR技術的重點是SBR反應池,該池集均化、初沉、生物降解、二沉等功能于一池,無污泥回流系統。尤其適用于建設空間不足,間歇排放和流量變化較大的場合。
19、A2/O工藝
A2/O工藝是流程簡單,應用廣的脫氮除磷工藝。A2/O工藝亦稱A-A-O工藝(厭氧-缺氧-好氧)。
20、氧化溝工藝
氧化溝工藝又名氧化渠工藝,它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種變型。因其構筑物呈封閉的環形溝渠而得名。因為污水和活性污泥在曝氣渠道中不斷循環流動,因此有人稱其為“循環曝氣池”、“無終端曝氣池”。
21、碳源、氮源、磷源的比例關系
三大營養物質(碳源、氮源、磷源)的比例關系一般三大營養物質(碳源、氮源、磷源)的比例關系為BOD:N:P=100:5:1。
22、怎樣理解污泥指數(SVI)?
污泥指數指曝氣池混合液經30min靜沉后,相應的1g干污泥所占的容積(以ml計)即:
SVI=混合液30min靜沉后污泥沉積(ml)/污泥干重(g)
SVI值能較好地反映出活性污泥的松散程度和凝聚沉降性能。良好的活性污泥SVI常在50~300之間,SVI過高的污泥濃度,在相同濃度情況下測得的SVI值才有價值。另因測定容器的大小對測定的數量有一定的影響,必須統一測定容器。
23、微生物適宜在什么溫度范圍內生長繁殖?
在廢水生物處理中,微生物適宜的溫度范圍一般為16-30℃,高溫度在37-43℃,當溫度低于10℃時,微生物將不再生長。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溫度每提高10℃,微生物的代謝速率會相應提高,COD的去除率也會提高10%左右;相反,溫度每降低10℃,COD的去除率會降低10%,因此在冬季時,COD的生化去除率會明顯低于其它季節。
24、微生物適宜的pH條件應在什么范圍?
微生物的生命活動、物質代謝與pH值有密切關系。大多數微生物對pH的適應范圍在4.5-9,而適宜的pH值的范圍在6.5-7.5。當pH低于6.5時,真、菌開始與細菌競爭,pH到4.5時,真、菌在生化池內將占完全的優勢,其結果是嚴重影響污泥的沉降結果;當pH超過9時,微生物的代謝速度將受到阻礙。不同的微生物對pH值的適應范圍要求是不一樣的。在好氧生物處理中,pH可在6.5-8.5之間變化;厭氧生物處理中,微生物以pH的要求比較嚴格,pH應在6.7-7.4之間。
25、凝聚
在廢水中投加帶正離子的混凝藥劑,大量正離子在膠體粒子之間的存在以消除膠體粒子之間的靜電排斥,從而使微粒聚結,這種通過投加正離子電解質的方法,使得膠體微粒相互聚結的過程稱為凝聚。
常用地凝聚劑有硫酸鋁、硫酸亞鐵、明礬、氯化鐵等。
26、絮凝
絮凝是在廢水中加入高分子混凝藥劑,高分子混凝藥劑溶解后,會形成高分子聚合物。這種高聚物的結構是線型結構,線的一端拉著一個微小粒子,另一端拉著另一個微小粒子,在相距較遠兩個粒子之間起著粘結架橋的作用,使得微粒逐漸變大,終形成大顆粒的絮凝體(俗稱礬花),加速顆粒沉降。
常用的絮聚劑有聚丙烯酰胺(PAM)、聚鐵(PE)等。
27、混凝
凝聚與絮凝結合在一起使用的過程為混凝過程。混凝在實驗或工程上被經常應用,如先在水中投加硫酸亞鐵等藥劑,消除膠體粒子之間的靜電排斥,然后再投加聚丙烯酰胺(PAM),使得微粒逐漸變大,形成肉眼可見的礬花,產生沉降。
28、污水處理中常見的污水處理藥劑有哪些?
1、酸:硫酸、鹽酸、草酸
2、堿:石灰 、氫氧化鈉(燒堿)
3、絮凝劑:聚丙烯酰胺
4、混凝劑:聚合氯化鋁 、硫酸鋁、三氯化鐵
5、氧化劑:過氧化氫(雙氧水)、次氯酸鈉
6、還原劑:焦亞硫酸鈉,硫化鈉,亞硫酸氫鈉
7、功能藥劑:氨氮去除劑、除磷劑、重金屬捕捉劑、脫色劑、消泡劑......
其它藥劑:阻垢劑、破乳劑、檸檬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