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濕度巡回檢測儀校準步驟
1.設備配置與預處理
1.將標準鉑電阻溫度計或標準鉑銠熱電偶與被校設備并列安裝,傳感器間距≤10mm,浸入恒溫槽/檢定爐均溫區深度≥80mm。
2.連接精密露點儀用于濕度校準,露點傳感器置于校準箱下風口,溫度傳感器置于上風口(間距5-10cm)。
2.校準點選擇
1.溫度校準點:量程內均勻選取≥5點(含0℃和上限),負溫區按高溫→低溫順序校準。
2.濕度校準點:20℃環境中選擇(5~95)%RH范圍內≥3個點(如40%RH、60%RH、80%RH)。
3.溫度校準
1.從低溫至高溫逐點升溫,恒溫槽波動≤±0.1℃時穩定30分鐘,同步采集標準值與巡檢儀各通道數據4次。
2.計算示值誤差:ΔT=被校值-標準值,鉑電阻誤差限±(0.15℃+0.002|t|),熱電偶±0.4%|t|。
4.濕度校準
1.按低濕→高濕順序校準,穩定30分鐘后每2分鐘記錄1次數據,共4組。
2.計算濕度一致性:δH=ΔHmax-ΔHmin,允差≤±2.0%RH。
5.通道一致性驗證
1.溫度一致性:同一校準點各通道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值≤允差***值(如±0.20℃時一致性≤0.40℃)。
2.濕度一致性:各通道示值誤差極差≤±1.5%RH。
6.穩定性測試
在300℃(鉑電阻)或中間溫度點連續運行4小時,每小時記錄數據,漂移量≤±0.5℃。
數字式溫濕度計校準前準備
1. 標準器及配套設備
1.主標準器:選用一等或二等標準鉑電阻溫度計及標準濕度發生器,其不確定度應優于被校儀器的1/3。
2.恒溫恒濕箱:溫度波動度≤±0.3℃,濕度波動度≤±1.5%RH,均勻性分別≤±0.5℃和±2.0%RH,用于提供穩定的溫濕度環境。
3.輔助設備:配備高精度多通道數據采集儀(分辨率0.01℃/0.1%RH,誤差≤±0.05℃/±0.5%RH),用于同步記錄標準器與被校儀器的數據;校準區域安裝氣壓表(誤差≤±50Pa)及低風速儀(量程≤1m/s)。
2. 環境條件
1.實驗室溫濕度應穩定在(20±3)℃、(50±10)%RH,避免空調直吹、門窗頻繁開啟或人員密集造成的溫濕度波動。
2.校準區域需遠離強電磁干擾源,工作臺穩固防振,背景光照適宜(避免強光直射顯示屏)。
3.實驗前恒溫恒濕箱需提前24小時開機預穩定,確保箱內溫濕度達到設定值并保持30分鐘以上。
3. 被校儀器檢查
1.外觀檢查:外殼無破損,顯示屏無劃痕,溫濕度探頭無污染、結露或機械損傷,銘牌信息清晰完整。
2.功能檢查:開機后自檢正常,按鍵響應靈敏,顯示數值穩定無跳變;檢查電池電量或電源適配器連接可靠。
3.參數設置:確認溫濕度單位、采樣間隔、報警閾值等參數與校準要求一致。
熱工校準,省時省心更省金!
熱工實驗室,創新無極限!嘉定區溫濕度巡檢儀熱工計量
恒溫槽校準前準備
1. 標準器及配套設備
1.主標準器:選用一等或二等標準鉑電阻溫度計,最大允許誤差≤±0.05℃,擴展不確定度優于被校恒溫槽的1/3。
2.多點測溫裝置:配備多通道高精度測溫儀及至少9支均勻分布的測溫探頭,用于檢測恒溫槽工作區域溫度均勻性和波動度。
3.輔助工具:專業支架、隔熱手套、高穩定性電源,校準前標準器需在恒溫槽旁靜置1小時以上。
2. 環境條件
1.實驗室溫度穩定在(23±3)℃,相對濕度≤65%,遠離熱源、振動源及強電磁干擾設備。
2.恒溫槽放置于水平穩固臺面,四周預留≥50cm散熱空間,接地電阻≤4Ω,電源線無破損或接觸不良。
3.校準前恒溫槽需提前4小時開機預熱至常用溫度點,消除內部熱慣性影響。
3. 被校儀器檢查
1.外觀與硬件:槽體無泄漏、腐蝕,加熱/制冷模塊運行無異常噪音,攪拌裝置轉速平穩(波動≤±5%),液位符合要求。
2.控溫性能預檢:設定溫度100℃時,波動度≤±0.1℃/10min,均勻性≤±0.2℃(按JJF 1030要求布點測試)。
3.安全功能驗證:測試超溫報警、低液位保護、斷電自恢復功能正常。
4.軟件校準準備:禁用PID自整定功能,鎖定溫度控制參數,刪除歷史校準數據避免干擾。 嘉定區溫濕度巡檢儀熱工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