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機出現在2017年。隨著養牛數量的,養殖中遇到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好在縣農業綜合中心根據上級安排和部署開展養殖培訓,程其德積極參與到學習培訓中,不斷充實著自己的養殖技術,全心全意解決問題,盡心盡力把牛養好。
2022年九月,進入秋季了,秋高氣爽,各地的天氣也逐漸涼爽起來了。現在將西門塔爾牛各規格的價格跟大家探討一下。經歷了去年上半年,也就是2021年的價格之后,去年下半年各規格牛價開始回落,從今年春天到現在一直保持著平穩,沒有太大的起伏!一般四百五六十斤到五百斤大小的育肥公牛犢的行情價格在九千元到一萬元之間,10000元上下!五百斤到五百五六十斤大小的西門塔爾育肥公牛犢一般價格一萬到一萬一千之間!
秋冬兩季老百姓對牛肉的需求比較,每年這個時候成品肉牛的價格會比較高一些,大約一千四五百斤的價格在每斤十八元到十九元之間,有的地方可能更高一些,基本上每斤單價都在十八左右!具體要看屠宰牛犢膘情,出肉率怎么樣!再來說母牛,現在五六百斤的西門塔爾母牛價格大概在一萬一二千吧,再大點達到六七百斤,它的行情能在一萬二三,具體的要看母牛的形體骨架怎么樣,養西門塔爾母牛更看重的是它的,因為要長期來持有!西門塔爾母牛好,所生產的小牛犢子也會好!現在大的西門塔爾繁殖母牛,次下牛犢子的,體重在九百斤至一千斤上下的,保揣四五個月的,一般價格在一千七至兩萬元!第二次第三次下犢子的,一般體重在一千五六百斤的,價格在兩萬二三甚至達到兩萬七八千元上下!具體的價格要具體根據牛來定價!
一、架子牛的防病驅蟲
對剛買來的架子牛要檢查,健康者注射苗、布氏桿菌病疫苗、魏氏梭菌病疫苗等方可入舍混養,并在進入舍飼育肥前進行1次驅蟲。
驅蟲3天后,用人工鹽或其它健。
另外,剛入舍的牛由于變化、運輸、驚嚇等原因,易產生應激反應,可在飲水中加入0.5%和1%紅糖,連飲1星期,并多投喂青草或青干草,2天后喂少量麩皮,逐步過渡到飼喂催肥料。
二、架子牛的飼料與配制
架子牛育肥前期大約需15天左右。主要以氨化秸稈和青貯玉米秸稈為粗飼料,并結合本地實際加喂精飼料。
氨化秸稈或青貯玉米秸稈采食,飲水供應充足,從第2天開始逐漸加喂精料,以后迅速,到前期結束時,每天飼喂精料可達2千克左右,或混合精料按體重0.8%投給,平均每天約1.5千克。
精料配方:玉米粉45%、麥麩40%、餅類10%、骨粉2%、尿素2%、1%.另外每千克飼料添加2粒魚肝油。
育肥中期通常為30天左右。飼喂中要注意合理搭配粗飼料,前期初粗精料比例為3:1,中期為2:1,后期為1:1。每天早晚各飼喂1次,保持日喂量4-5千克,喂后2小時飲水。
育肥后期大約需45天左右。日糧應以精料為主,精料的用量可占到整個日糧總量的70%-80%,并供給高能量(60%-70%),低蛋白飼料(10%-20%),按每100千克體重1.5%-2%喂料,粗精料比例為1:2直到1:3,適當每天飼喂,并保證飲水供應充足。
三、合理使用增重劑
目前常用的主要是通過瘤胃起作用的增重劑,如瘤胃素(莫能菌素)、拉沙里菌素等。通常以添加劑的形式與飼料混合-起經口服用,一般每千克精料混合40-60毫克。
另外,合理地使用尿素,對牛增重非常有益。按每頭每天添加緩釋尿素添加劑0.25千克即可。尿素及各種添加劑可在晚上飼喂時喂給,喂后2小時內不能飲水,以防。
四、架子牛如何精心
的溫度為5-21度。育肥期內應盡量為牛創造溫暖、安靜、舒適的。一般宜采取拴養育肥。每天要刷拭牛體1-2次,保持牛體清潔。
牛舍頂部安裝可開閉的通風窗,要經常通風換氣。每天定時糞便,保持牛舍清潔衛生,干燥通風,嚴防。
五、適時出欄
當架子牛經2-3個月肥育,牛體重達500千克以上時要停止育肥,及時出欄。具體判斷出欄時間的有兩點:
①發現牛采食量逐漸.經調飼后仍不能恢復。
②用手觸及腰角或用手握住耳根有脂肪感時,表示,即可出欄。
同組的脫貧戶趙朝棟在農場里主要負責砍草,不僅每月有2000元左右收入,還能照顧到家人。同時,趙小波還積極向前來學習養牛的村民傳授養殖、提供技術指導,希望村民們都能實現增收致富。“明年我把電商平臺利用起來,在農場里安裝可視化遠程視頻*,通過視頻直播數字化經營,讓客戶買的放心吃得放心。
該基地養殖規模達560頭,成為良坊鎮乃至全縣高的村級肉牛養殖基地,帶動農戶就業60人以上,其中,脫貧戶就業20人以上,戶均增收2萬元左右,配套的牧草種植還可為周邊農戶增收1000元以上。近年來,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大楊鎮郭萬村不斷種植養殖結構,發展“以種帶養、以養促種、種養結合”的新型農牧業,加快推進整村養殖項目,當地群眾依靠養牛走上了致富路。
“現在養牛場里僅剩的20頭也預定好在下個月底就送往本地的各屠宰場,還可以收入近40萬元,不愁銷路。”談起農場的發展“錢景”時,趙小波喜悅笑容。目前,在趙小波的帶動下,周邊村民利用自己荒土種植金牧糧草,趙小波以每噸300元的價格收購,平均一畝地可收獲30噸左右,有效帶動村民增收。